灵台县简介

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北靠泾川,西与崇信毗连。全县东西长78千米,南北宽40千米,总面积2038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目录1 县情概况2 历史渊源3 历史沿革4 行政区划5 自然地理6 优势资源7 古迹文物8 历史名人9 灵台民俗10 社会发展11 市容市貌12 灵台特产13 风味小吃14 旅游资源灵台县 - 县情概况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须国、密国,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灵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开中国针灸医学的先河,以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而蜚声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学多闻、贯通古今,官居吏部尚书。名相牛僧孺,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录》在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海拔高度在890—142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6℃,正常年份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无霜期159天。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止2005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9298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541万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3015万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36432万元,增长17.6%。[1]灵台县 - 历史渊源灵台县古属雍州。商周时为密须国和密国属地。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鹑觚县,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置阴密县,属安定郡。东汉废阴密,鹑觚改属安定郡。顺帝永建四年于今梁原境内侨置三水县。献帝兴平元年鹑觚县改属新平郡。三国魏复置阴密县,属安定郡。十六国后赵石虎建武十年,于鹑觚县置赵平郡,并领鹑觚县。十六国前秦鹑觚、阴密俱属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鹑觚属泾州赵平郡。西魏文帝大统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县治于今灵台县朝那镇,后置安武郡,析置安武县。大统中期鹑觚县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废帝元年阴密改属平凉郡,北周废阴密县。隋开皇三年废安武郡及安武县入朝那县。炀帝大业元年,分安定、鹑觚二县之地置良原县,分鹑觚置灵台县,唐义宁二年,废朝那县,又以安定郡之鹑觚县析置灵台县。唐太宗贞观元年省灵台入麟游县,鹑觚改属泾州。玄宗天宝元年,改鹑觚为灵台县。宋真宗咸平四年,灵台、良原县改属秦凤路。元初,灵台、良原县属泾州;世祖至元七年,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清顺治九年,灵台县改属平凉府;乾隆四十二年复属直隶泾州。民国初,二十四年隶属甘肃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台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地区。1958年底,撤销灵台县置,并入泾川县。1962年1月复置灵台县至今。灵台县 - 历史沿革灵台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先后建有密须国、密国。秦代置鹑觚、阴密二县。东汉后期设三水县。东晋南北朝,曾先后设立过鹑阴、朝那、安武等县。隋大业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鹑觚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灵台县名始见于史册,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县,鹑觚、良原、朝那三县均属安定郡。隋大业二年废灵台、阴密入鹑觚,唐武德元年复置灵台县,属麟州,贞观元年废麟州,省灵台入麟游,天宝元年改鹑觚及析麟游为灵台县。元至七年,省灵台入泾川,十一年复置,以良原县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陕西置甘肃省,灵台县遂入甘肃。民国元年灵台属泾原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灵台县直隶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原泾原道划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灵台县属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灵台县全境解放,成立灵台县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销灵台县并入泾川县。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复灵台县至今。灵台县 - 行政区划全县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中台镇、邵寨镇、独店镇、什字镇、朝那镇、新开乡、西屯乡、上良乡、梁原乡、龙门乡、星火乡、百里乡、蒲窝乡;国营万宝川农场。2个居委会184个行政村,142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户数61825户,总人口23.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30人;民族以汉族居多,占96.7%,少数民族有回、藏、满、苗、蒙古族等占3.3%。灵台县 - 自然地理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间,地处东经107°00′~107°57′,北纬34°54′~35°14′。年平均气温8.6℃,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匀,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453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804℃,全年无霜期159天。境内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东南与陕西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本省崇信、泾川县毗邻。灵台县 - 优势资源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条件看,主要有五大优势:一是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县内土地面积大,特别是可供投资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点,独特的纬度、海拔和气候,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为我们大规模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自然条件。二是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县域内物种丰富,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土特产尤为著名,“中华甲鱼”、“牛心杏”等地方特产和冬花、甘草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农业生产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柱产业。三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县历史悠久,境内文化遗址遍布,人文景观荟萃,是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四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全县农村现有63670多名劳动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较强,为今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五是丰富煤炭、油气资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区煤炭储量在10亿吨以上,油气资源正在勘探之中。灵台县 - 古迹文物灵台县地处泾河渭河之间,达溪河横贯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内富有大量古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旧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齐家文化,历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国,各时代精品文物荟萃,尤其商周青铜器载誉陇上。已发现古遗址240多处,古墓葬30多处,古城址6处,古生物化石点18处,已发掘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经推荐报批,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处,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7处。近年来,配合国家、省、市发掘调展文物近3000余件。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灵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遗址380处,位于中台镇许家沟村的西山遗址,梁原乡横渠地的西堡子山遗址和杜家沟村的阳面岭遗址,什字镇草脉村的草脉殿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丰富的仰韶、齐家文化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等遗物遗迹表明,早在五千年前灵台的先民已迈进了人类文明。在商周,灵台曾建立过密须国。境内与新石器时期并存的周文化遗址近200处,分布于邵寨、独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开13个乡(镇)。西周初期至中叶的共王时期,灵台为姬姓封侯国“密国”,这一时期,灵台东近京地,西拒大戎,既有朝臣采邑,亦是军事要塞。因此,这一时期灵台青铜文化名噪陇上,堪称文物精华。什字境内周文化堆积,遗存40余处,姚家沟出土的乖叔鼎、西屯白草坡潶伯、“ 爰伯”墓地所出土的青铜器以及桥子、庙头湾出土的玉器及其墓葬品,均见西周早期文化特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大量遗址遗物表明,达溪河下游以支流蒲河为中心分布——西山遗址群,在达溪河中上游的狭长川道,以密都百里为辐射区的庞大西周遗址群,其中新集西周墓群中的并伯,据专家考证,为一尊并姓的西周军事长官,系殷纣时比干族属,其发现,对西周早期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古墓葬东周时期的秦国,能在弱肉强食中立于不败之地,且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与秦文化的先进水平是不可分割的,1974年发现的梁原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及出土的文物可见一斑。其次,还有景村砖瓦厂西周墓群出土的铜、陶、蚌器、青铜礼器,新开吴家湾唐墓及其出土文物陶武士俑、马俑、景村古墓群及其出土文物青铜礼器、告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陶器、孙家坡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铁剑、铁釜等,其古墓群内涵丰富,历史跨度从战国、秦到秦汉、唐、宋各代。馆藏文物博物馆文物藏量6573件,其中国家一级品44件,二级品441件,典型器物有铜鬲、四孔一穿铜刀、蚌壳嵌件、重室陶仓。鎏金铜卧鹿镇、簋、鼎等,均为国家一、二级品。秦汉时期,是中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汇通,汉文化发展成熟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灵台文物颇丰,其中,外文铅饼专家确认汉代波斯货币,其发现再现当时灵台作为丝绸之路北道重要支道的繁荣,反映为晋至汤,中国佛教铜、石造像及隋唐佛教文物数十件,举其要,有纪年观音铜造像、鎏金铜造像;中国瓷器起源很早,而以宋瓷为最,乃百里宋金瓷器窑藏出土的耀州窑和定窑瓷器精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蕴藏丰富,人文景观荟萃,人民自古就有崇文尚武之传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俱兴,各级党政组织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自1995年来,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在县城新建荆山公园和东和阳门、牌坊门、古灵台周苑门和荆山之巅北城门和民俗展馆,以及“朝晖”、“夕照”、“灵沼”、“灵囿”,等新景观,辅之以博物馆、文化馆、文庙、形成5处古建筑群,城外延伸隐形山志公祠、离山牛僧孺祠及虎山药王洞,“一城两园三门四线八景区”的旅游基地初具规模。古灵台素有“陇上明珠”之称的古灵台,位于县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馆院内。其名取文王伐密筑台典礼之意,而以 “灵台”为县名,始于隋大业元年。“灵台”历经沧桑,至晚清,因遭兵燹,仅存残垣。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县长张东野主持修复“灵台”,并柬请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林森、孙科、李宗仁、杨虎城、傅作义、朱绍良等题词勒碑,使之拥有大观气象,至新中国成立后仍见古迹风貌。1966年,“灵台”被视为“四旧”拆除。八十年代,中共灵台县委、灵台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全县人民精神,在原址兴工修建“灵台”,1985年12月竣工落成。台通高36米,基围96米,上建楼亭,内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题碑石,千秋古迹重现风姿。灵台县以有“灵台”而得名且闻名。碑林“灵台”两侧建有靠山亭两层,并牌坊门一座,历经设计、施工、镌石、镶嵌、彩绘,形成以灵台为主体,辅道两侧,台、亭、廊、坊谐对,上下左右贯通,脊兽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荟萃的游览名胜。碑林总面积548平方米,镶石碑200余方,有领袖人物书选,各级党政领导题词,当代名家墨宝,历代名碑复制,民国政要旧碑,零碎碣碑荟萃。文庙位于县城一中院内,初建于明洪武年间。1987年维修,保存了原有风貌,横排7间。纵深5间,檐角四挑,斗横繁复。院内有古柏4棵,为唐代所植。其中1棵在主干分枝上自生桑树一棵,本固枝荣,别具风采,俗称“柏抱桑”。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疙瘩庙在县东20华里外的新开乡寨坡村,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树木葱茏,院内庙字甚多,此山寺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中有观音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1506年)所建,檐栋间所绘图案,亦系明代风格。院内一棵木瓜树依房而生,直径尺余,古朴苍然,其龄几百年,躯干老态龙钟,树顶枝叶茂盛,自一瓦室出。据证比疙瘩庙还早。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此不远处有蛟城庙一座,庙内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数尊,明代殿堂一座。皇甫谧陵墓坐落在县城东北15华里的独店镇张鳌坡村,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甫谧中年后,患风痹症,遂潜心钻研针灸医术,试治自身,十余载不已,民亲身体会完善了针灸经验,撰成举世闻名的《针灸甲乙经》,流传于世,对针灸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此著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基础教材,皇甫谧也被拥为世界文化名人,针灸医学的鼻祖。皇甫谧生于朝那三里,故于独店张鳌坡,其陵墓于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5年以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维修墓葬,建成陵园。如今,重新修葺扩建的皇甫谧陵园占地400平方米,陵园以皇甫谧墓冢为中心,混凝土砌级,冢前树立“皇甫谧陵园”字样的墓碑。牛弘墓位于新开乡牛村。牛弘历阅西魏、北齐、北周、隋四朝,隋时任秘书监、吏部尚书等职。曾应召删修刑律,撰《大业律》18篇500条,并参与修定音律,正定新乐。牛僧孺墓位于新开乡牛村。牛僧孺,字思黯,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7年,经唐德宗至宣宗八代,幼年丧父,机敏博学,及第进士。穆宗时任户部待郎同平章事,文宗时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此两任宰相前后,曾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大兴。牛僧孺生于灵台新开,殁后葬于老乡牛村,现存陵尚在,晚年生活的离山寺洼遗址被民国年间列为灵台八景之一,即“别墅烟云”。灵台县 - 历史名人灵台历史久远,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英才辈出,晋代针灸鼻祖皇甫谧,研精覃思,所著《针灸甲乙经》,声名远播国内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册,所著《玄怪录》开创我国传奇小说之先河;隋代牛弘会写了光照千秋的不朽乐章;唐时皇甫松、牛峤的诗文在我国诗歌史上享有声誉;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杨重以其优秀的作品流芳百世。皇甫规(公元104~174年),安定朝那(今灵台人),世代武官之后,喜读好文,有著述二十余篇。历任太山太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拜为尚书,后迁弘农太守,护羌校尉,终年71岁。一生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尽力国事,不计私利,在朝野享誉很高。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肃朝那)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历经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屡诏不仕,专以著述为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史、医、哲诸领域均有建树,著述颇丰。尤以《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牛 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鹑觚(今灵台人)好学博文,曾为隋纳言上士,专掌文翰,后升为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升任内士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朝先后授官秘书监、礼部和吏部尚书。享年66岁。一生为抢救历史典籍、制礼作乐、完善刑律贡献甚巨。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鹑觚(甘肃灵台)人,一生历经中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刚直敢言,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大兴。一生酷好文学,仕宦期间,好交名人文士,颇嗜“传奇志怪”,所著《玄怪录》造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其中80余篇保留至今。这些志怪作品,继承发扬了汉魏六朝以来志怪艺文的特长,对唐以后小说创作有较深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皇甫松 唐代诗人,陆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之子。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田园、渔村的风情,纯朴、真实感人。传说他死后葬于灵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诗人,死后同兄并葬一个墓地。其墓俗称“双堠子”。杨 重 明代灵台上良人,进士,官至翰林修撰,任为肃政大夫,汉南道监察御史。曾与南京才子比诗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号称“天下春秋第一人”。张文明(?~1930年),山东临清县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灵台县县长。到任后,遍观人民饥困、灾荒及土匪侵扰,采取了减轻财税负担,组织地方武装自卫,安定社会秩序,兴教助农,救治饥馑,民深感戴。时中央军驻陇东十三师旅旅长杨抱诚强行摊派灵台额外服装费银币一万元,几经上下周旋,张断然拒绝,至10月11日晚,驻军施行暴力对其吊拷毒打,张公虽遍体鳞伤,仍怒叱咤,次日凌晨,被绑架,诈称解平凉,至东门外,惨遭枪杀。人民自发制棺木,收遗体,设灵于东岳庙中,民间致丧吊唁者络绎不绝。次年春,其子扶柩还乡,人民集资相助,后县长张东野树立“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勋,永怀纪念。张公被害后不久,杨抱诚亦死,当时盛传“杨贼杀害张县长后,每一合眼便见张公执杖追打,夺了他的贼命。”这自然是人民口诛心伐杨贼的一种表现形式。杨子恒(1898~1961年),灵台县上良杨家庄人,名渠统以字引。民国陆军将领,历任排、连、营、旅长,陇东绥靖司令、军长。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政府委员、交通厅长,民盟甘肃支部委员,民盟西北总支委员、中央委员,甘肃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全国赴朝鲜慰问团二分团副团长,1954年当选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对修复灵台、兴办地方文化事业颇有贡献。高永祥(1915~1945年),灵台县星火王家庄村人,原名高苍贵。自幼聪慧精敏,少怀壮志,抱负远大,1931年背瞒父兄投奔国民军,1932年随部于宁都其一,后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队伍中,英勇有为,身经百战,多次荣立战功,受到嘉奖。历任连、营长,绥晋军三十六团团长职务,1945年牺牲于神池,时年31岁,遗体安葬于华北军区石家庄烈士陵园。灵台县 - 灵台民俗灵台县民风淳朴,自古崇尚礼仪,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也极为丰厚,独特的有民间戏剧:木偶戏,制作精美、初具规模的民间工艺品:宫灯、剪纸、根雕、泥塑、刺绣、香包、麦秆画、皮影,还有灵台碑林、民间社火等;木偶戏参加省上汇演,剪纸、香包、泥塑获甘肃省民间艺术节艺术品展览二等奖。灵台宫灯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初流传民间富豪人家,正月元宵节悬挂于大门楼厅。宫灯起初由民间艺人制作,造型比较单一,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造型也独具特色。主架结构除木材外,出现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种动物形状,如十二生肖宫灯,在民进盛行。解放后,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铁丝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周边地区开始流传。灵台宫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远销省内外,很受欢迎。中台镇康家沟宋效斌、新开乡张积灵、左相、张培育制作的宫灯造型精美,内涵丰富,观赏性强,名扬省内外。灵台香包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称的灵台县,其香包刺绣名噪陇上,源远流长。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如什字塬黄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阳节一样悠长。小小香包,寄托着灵台人民心灵深处的美好夙愿:为老人求寿、男女求婚、儿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顺、病者求愈、五谷求丰、生意求利,无不赋予以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朴而传神,原始而有崭新的“陇绣”艺术特色。近年来,灵台香包走入市场,以其独具魅力的观赏装饰价值和民间工艺美术价值赢得声誉,销往西安、宝鸡、兰州各地,独店、中台、新开三乡镇产销初具规模。灵台剪纸剪纸,是灵台县民间传统艺术,根植乡里,历史悠久,年节庆典,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刺绣花样无不即兴而做,民间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动、掘朴,灵活、夸张,情趣四溢,内容丰富,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世象万物不一而足,充分显示出灵台人民的智慧、情怀和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欣赏、装饰与收藏价值。新开乡寨坡村已故83岁老人李爱英,人称“一剪花”,生前授徒甚众,李派剪纸名扬县内。灵台泥塑灵台泥塑历史悠久,源于民间陶艺流行乡村农舍,初为玩具,后赋以祈祥,艺人代为传承,至今形成具有关中风格的工艺模式。制作中采用灵台“板板土”,经过砸泥、制坯、塑型、精抛、酚洗、勾线,妆色等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制作的泥塑充分运用夸张造型、线描形体、勾填绘彩等艺术表现手法、熔奇异、热烈、大气、朴拙、有趣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视角冲击力和装饰性。彩绘饱和喧嚣,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西部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劳动者的生命内涵与纯朴感。近年来经过抢救、扶持、引导,灵台泥塑代有传人,尤以新开乡左相、张培弦、姚拴玉、独店镇冯兴业的作品精到传神。灵台皮影皮影不仅是独特剧种,亦是我国民间工艺之精粹,由于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极高,倍受收藏界青睐。灵台皮影流传久远,演出和制作艺人代代相传;灵台皮影古称“灯影”,以上好牛、驴皮为最佳材质,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妆彩工艺考究,手法繁复,流派与特色为“关中道”。灵台独特剧种“灯盏头”即为皮影戏,其已故传人上良乡杨班主即为名盛千、陇、灵、崇地区的皮影制作大家。灵台麦秆画灵台麦秆画起源于清代,由乡间农村妇女编织草帽引发。始初,将麦秆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间妇女可即编成小动物之类的工艺品。此后出现了用麦秆蘸骨胶水粘贴书法对联,悬于中堂,继之,又用麦秆粘贴图案,花、鸟、虫、鱼及人物,染色或烫色,观赏价值极高。一直流传至今,久盛不衰。我县艺人宋效斌、张积灵、左相、杨登华、王怀珍制作的麦秆画融政治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倍受欢迎。灵台碑林墨迹《灵台碑林墨迹》成书于二○○二年,本书收编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政府、各省军政要员、地方各界名流为重修古灵台落成题赠碑匾共200余幅,墨迹、题词注解与人物简历相辉相映,堪称我国民国时期文化史一大景观之汇编展示,资料价值甚高。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线装古版,装饰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价值。灵台县 - 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全县农村工作紧紧围绕 “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开发、农业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业生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和无公害农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32万亩,总产量15.11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77154万元,完成增加值54428万元,比上年增长20%。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32万亩,比上年增长9.5%;蔬菜种植面积为8.46万亩,比上年增长3.93%;油料种植面积16.5万亩,比上年增长3.93%,蔬菜产量和油料产量分别为13.3万吨和1.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6.84%。全县完成造林面积2万亩,比上年下降30%。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亩,保证灌溉面积达到4.34万亩,新增水平梯田1.8万亩。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11.81万头,比上年增长7.85%;生猪存栏1.94万口,羊存栏3.15万只;水产品产量350吨。全年肉类总产量11400.6吨,比上年增长9.17%。商贸2007年,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8 %。分城乡看,县级零售额14096万元,增长15.73%;县以下零售额21671万元,增长15.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492万元,增长14.8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603万元,增长12.59%;其它行业零售额1672万元,增长32.7%。工业和建筑业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县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152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较好。原煤生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11.0%;中成药生产16.6吨,比上年增长3.8%;化学原料药生产量17.2吨,比上年增长2.4%;瓦楞纸生产11660吨,比上年增长43.2%;机砖生产量2537万块,比上年增长16.4%。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743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利税1022.5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建筑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863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县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00万元,实现税金121万元,施工房屋面积2.89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34万平方米。交通、邮电和旅游2007年,交通运输业保持稳步增长。年末营运汽车拥有量343辆,其中出租车63辆,完成客运周转量841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66%;货物周转量224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4%。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784.55万元,比上年增长24.99%。年末固定电话总容量达到18760门,移动电话3600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24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278户。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旅游业总收入1508万元,比上年增长82.6%。财政金融保险工作2007年,财政收支运转正常。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500 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4037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649万元,比上年增长42.4%。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664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2689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27万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短期贷款35971万元,下降2.89%,中长期贷款20056万元,增长42.96%。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93万元,比上年增长14.9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00万元,增长9.09%;财产险保费收入193万元,比上年增长72.01%。全年赔付额为169万元,比上年增长8.33%,其中寿险赔付额70万元,增长7.69%;财产险赔付99万元,增长8.79%。科技教育发展概况2005年,全县继续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争取省级科技项目2个,资金10万元,市级科技项目2个,资金4万元,县级科技项目10个,安排科技三项费53.7万元。农业科技贡献率47.5%,农业新技术应用率62.8%,农业科技进步速度5.7%,农业新技术成果普及率53.6%。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本年度全县参加高考考生1656人,高考上线1200人,上线率72.5%,其中本科上线279人,比上年增加56人,增长25.1%。积极调整学校布局,优化结构。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8所,其中小学209所,中学19所,职业中学 1所,幼儿园19 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64万人,其中:小学2.85万人,初中0.91万人,普通高中0.48万人,职业中学0.1万人,在园(班)幼儿0.3万人,初中升学率97.6%,高中学生入学率47.7%,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2007年,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较快发展。全县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网络总长254公里,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收转台8座,电视发射台1座,发射机11部,发射机总功率0.51千瓦。广播综合覆盖率99.3%,电视综合覆盖率96.5%,有线电视入户率8.6%。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有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实有病床位44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30张;卫生技术人员37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7人,其中医院和卫生院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55人。全县有妇幼保健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个。全年诊疗人数22.3万人(次),县乡卫生院总收入2855.55万元。全县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8193人,参保率86.08%,全年共报销医疗费641.23万元,报销人数6864人(次),人均报销金额934.19元。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县乡举办运动会17次,参赛人数10587人(次),取得省市级金牌12枚,银牌3枚,铜牌10枚。人口、民生和社保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2.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9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38.64元,比上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0.11元,比上年增长7.06%;全县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1408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4%。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0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56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13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10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300人, 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8193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13000人。环境保护2005年,进一步加快了结构性污染防治步伐,提升了环境质量水平,尤其是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全县6种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总控制率为100%,其中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293mg/N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13 mg/NM3,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达溪河水质达标率为80%,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60分贝和69分贝。全县环保投资达1274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治理13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178万元,环保能力建设83万元,环保投资指数1.34%。本年度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0.042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0.987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全年共征收排污费18万元。灵台县 - 市容市貌灵台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南与陕西接壤,流域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道。全县辖5镇8乡、184个行政村,总人口22.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万人。县城位于县境内东南部中台镇,地处达溪河和蒲河交汇处的川台地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07°36′,北纬35°04′处,东西长2.25km,南北宽1.03 km,总面积2.318平方公里,海拔为966—980m。县城工商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比较集中,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比较大,是农村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载体,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中心。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审视县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就必须抓紧抓好城镇化建设这一龙头。全县上下按照建设“古商周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和“打造精品,提质扩容,配套基础,完善功能”的思路要求,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软件与硬件齐抓,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体现人文精神,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水平以年增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4年底达到16.4%。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商贸购物广场和灵台碑廊等标志性工程,绘就“灵台雄风、广场新姿、碣坊迎客、宏钟远鸣、琼阁揽胜、古街雅肆、温泉春驻、古馆蕴鉴、碑林撷英、高塔溢彩、飞碟献瑞、日月增辉及朝晖夕照、沼、囿、亭”等景观。实施了县城街道拓宽改造、给排水设施、绿化、亮化、河堤治理、垃圾填埋场、体育场、吴凤公路过境段改造、溪河住宅小区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650万元建成的文化广场是集宣传培训、图书阅览、各类展览、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宣传文化阵地,文化广场主体建筑——文化墙,采取汉代建筑风格,运用浮建影雕手法,雕绘了“灵台重光”、“白垩圣迹”、“密须昌隆”、“皇甫医哲”、“中唐名相”、“灵台八景”和“灵台记”七个板块,涵盖了灵台的人文历史,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一景,对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投资200万元,建成的朱家湾河堤治理工程,不仅保证了县城及城南工业集中区防洪安全,而且为县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投资115.5万元,改扩建的体育场占地面积36亩,可以承担较大规模的体育赛事活动;投资1456万元,建成的商贸购物广场,集购物、景观、休闲为一体,为我县近年来最宏大的建设项目,对优化我县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投资530万元,改造完成的吴凤公路过境段,极大的优化了县城交通条件;投资570万元,建设的溪河住宅小区,使县城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300万元,正在建设的县城给水扩建工程,将彻底解决县城居民用水不足的问题。这些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灵台对外形象,强化了县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灵台县 - 灵台特产牛心杏,因其外形象“牛心”而得名,又名“灵台大杏”,是灵台县传统的特产水果之一,发展历史悠久,优越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大杏生产非常有利。生产的牛心杏平均单果重65克,果实色泽鲜艳,汁多味浓,甜酸适口,离核仁甜,清末时就驰名陕、甘两省,清同治年间曾为朝廷贡品。据分析,含有丰富的糖、钙、磷、铁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现代医学表明,具有防癌治癌之特效,使其身价倍增。果肉除可鲜食外,还可制作杏脯、杏干及罐头。杏仁是高级糕点的主要原料。止目前,全县已发展面积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薄皮核桃,是灵台县主要土特产品之一,该品种耐寒抗病,抗旱耐瘠薄,适宜性强,是一种用途广、经济价值很高的优良经济特种树种,结果期早,丰产性强,其果大、皮薄、仁饱满,单果重12.5克,出仁率可达56%,品质极佳,味具浓香可口,仁可榨油,也可入药,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特用果品。现有面积3.22万亩,年产量6000吨。灵台砀山梨,带半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水热同季,自然条件优越,是发展砀山梨的适宜区。其树适应性强,抗寒抗旱,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座果率高,丰产稳产,平均单果重270克,果皮黄色,果肉水白色,果质酥脆爽,汁多味甜,品质上乘,耐贮藏,九月上旬成熟。现有面积0.1万亩,年产量800吨。灵台红枣,灵台县生产的红枣历史悠久,以晋枣为主的枣果,其个大色艳,甘甜适口,核小肉厚,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营养物质,既可制干,又可鲜食,是一种品质上乘的营养食品,鲜果可食率95%,制干率50%以上,干果含糖量77.2%,现有面积1.1万亩,年产量100吨。灵台柿子,是灵台主要土特产水果之一,通常又称“牛心柿”或“火柿”,平均单果重170克,果实圆锥形,果顶部略尖,中部有缢痕,果皮橙黄色到橙红色,果肉淡黄色,纤维少,汁多味甜,宜生食,耐贮运。可加工“柿饼”,亦可切块制柿干,鲜果及加工品在国内享有盛名,倍受客商青睐。现有面积0.1万亩,年产量2000吨。灵台县 - 风味小吃灵台长面,小麦粉经淡碱水和面、擀薄后,折叠切条使之长。煮熟盛碗内,浇上佐以特有调料的酸汤,置臊子于面上,酸、辣、香味极 为鲜美。长面除长而外,还有细、窄、宽之分,一顿面饭须各样具有,依次进用。长面常用来招待宾客。 清炖甲鱼,以享誉“中华甲鱼”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陇上名菜—清炖甲鱼,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宾客的青睐。其制作方法:将宰杀并烫去黑衣的甲鱼剁成块,加入高汤、生姜、大葱、大蒜、花椒、味精、白糖、食盐等多种配料,炖至甲鱼肉软糯,就可做成味美、色泽、… 大锅盔,把麦面发酵之后,擀成直径一至二尺大小,厚度一至二寸,放入平底锅中,温火烙熟。面要不软不硬,火候要不猛不凉,烙出的干粮以色泽鲜黄、没有焦花、吃起来酥脆为上品。 油糊圈,把发酵的面擀成薄纸一样,在上面抹上碾细的苦豆、核桃仁、芝麻等,加入调料、清油,然后切成小片,一片一片地推叠成圆棒棒,然后一圈一圈盘起来,做成圆饼,放入锅中烙熟。烙出的干粮,层次较多,色泽鲜艳,香味扑鼻。平时一般吃不到“油糊圈”,只有在农历八月种麦子的时… 死面油饼,一般不用发酵的面,而是选用精麦粉,烫制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抹上调料和清油,又切成小块再叠起来,团成“体子”,擀成直径一尺到二尺大小的面团,放在锅中烙。等到烙得快熟之时,舀一勺清油沿着锅壁缓慢倒入,出锅后的“死面油饼”上品是颜色金黄,薄厚匀称,层次较多… 小笼包子,一般只有核桃大小,馅子一般是羊肉的。把面团擀成巴掌大小的圆片,在圆片中心放上馅子,从边上依次均匀地拧起,最后在中心收尾,拧成一团。包子做好后,放进笼屉蒸熟,就成了一种美味食品。吃时用筷子夹着包子,在盛了芝麻、香油、辣子、醋水的碟子…灵台县 - 旅游资源灵台县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处在崆峒山—法门寺—大都西安旅游热线上,东有秦兵马俑、唐大雁塔、黄陵、秦陵;南有西周文化发祥地风鸣岐山、佛教名刹法门寺,西接省城兰州及丝绸古道、河西大漠、敦煌莫高窟、阳关古道,北连王母宫山、崆峒山、六盘山革命纪念馆,环望秦岭、关山。周边地区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古冢名刹随处可见,旅游热线相互贯通,形成了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须国、密国,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灵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开中国针灸医学的先河,以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而蜚声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学多闻、贯通古今,官居吏部尚书。名相牛僧孺,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录》在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灵台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县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截止目前,全县共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500处,其中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特别是皇甫谧、牛僧孺墓闻名遐迩,密须古城和108处仰韶、齐家、周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雷家河古生物化石点是我国黄土地带具有代表性的古脊椎动物科考基地。全县累计出土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期间文物万余件,其中,中央、省、市调展和发掘文物近2000件,西周玉人俑、铜鈵铁剑等文物还曾多次在国外展出。目前,馆藏文物已达6000多件,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和有待认定藏品200多件。同时,县境内还有“荆山日丽”、“达溪丁流”、“别墅烟浓”等八大景观。199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全县上下再掀发展旅游业新高潮,新建了“碣坊迎客”、“古街雅肆”、“碑林撷英”、“古馆蕴鉴”、“宏钟远鸣”、“琼阁揽胜”、“日月增辉”等多处新景观。目前,以古“灵台”为中心,“一城四线八景区”的旅游框架初具雏形。灵台自古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灵台人民热忱欢迎八方游客来观光旅游。灵台县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处在崆峒山—法门寺—大都西安旅游热线上,东有秦兵马俑、唐大雁塔、黄陵、秦陵;南有西周文化发祥地风鸣岐山、佛教名刹法门寺,西接省城兰州及丝绸古道、河西大漠、敦煌莫高窟、阳关古道,北连王母宫山、崆峒山、六盘山革命纪念馆,环望秦岭、关山。周边地区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古冢名刹随处可见,旅游热线相互贯通,形成了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灵台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县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截止目前,全县共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500处,其中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特别是皇甫谧、牛僧孺墓闻名遐迩,密须古城和108处仰韶、齐家、周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雷家河古生物化石点是我国黄土地带具有代表性的古脊椎动物科考基地。全县累计出土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期间文物万余件,其中,中央、省、市调展和发掘文物近2000件,西周玉人俑、铜鈵铁剑等文物还曾多次在国外展出。目前,馆藏文物已达6000多件,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和有待认定藏品200多件。同时,县境内还有“荆山日丽”、“达溪丁流”、“别墅烟浓”等八大景观。199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全县上下再掀发展旅游业新高潮,新建了“碣坊迎客”、“古街雅肆”、“碑林撷英”、“古馆蕴鉴”、“宏钟远鸣”、“琼阁揽胜”、“日月增辉”等多处新景观。目前,以古“灵台”为中心,“一城四线八景区”的旅游框架初具雏形。灵台自古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灵台人民热忱欢迎八方游客来观光旅游。灵台位于县城正中的文化馆院内。现存的“灵台”为1984年重建,1985年竣工,台通高36米。相传周文王伐密须后曾在今灵台县城祭天慰民而筑“灵台”。原“灵台”于1927年被毁,1931年重建。1966年又毁,1984年第三次重建。新建的“灵台”气势雄伟,上建楼亭,内…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位于灵台县城中心位置,占地900平方米,其中基本陈列展厅150平方米,临时展室80平方米。文物总藏量近7000件,以西周、秦汉时期青铜器为特色。其中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一般文物4800件。展室年接待参观者2…文化广场灵台县文化广场地处县东大街,是县上2003年投资410万元建成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占地1.2万平方米。广场铺砌花岗岩石材7803平方米,修建世纪坛文化墙790.9平方米,挂贴以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和传说“灵台八景”为主要内容的浮雕7幅13…荆山公园1996年至1997年,县上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了荆山公园,2004年又投资400万元对其进行改扩建。至目前,已投资346万元,整修了后山道路4公里,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4万株,新修前山主干道路120米,并完成了绿化,新修并硬化山上人行道3.2公里,休息台…皇甫谧雕像皇甫谧雕像位于朝那镇中心街花园,2003年投资120万元建成。雕像选用质地较好的汉白玉制作,总重34吨,高6.9米,雕像上的皇甫谧娥冠布袍,手握竹简,满面呈悲怆忧郁之色,双目凝视着东南方,耸立在体现他“天人合一”宇宙观思想的八卦太极图的像墩上,深情地注…文王画卦山在县城东6公里邵寨乡境内,由九座山峰组成。相传,周文王伐密须得胜还朝,途径此地,见山势酷似八卦,因而在此布阵画卦,山顶有文王画卦台故迹,所以又称文王山。山势峭峻,路径回旋,上建庵庙,风景秀丽。今年县、乡筹资14.28万元,在山顶建成了占地201平方米…唐槐在百里中学院内,高10余米,根部已朽空,中部枯节似牛头,枝繁叶茂,郁郁苍苍,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历史文化蕴蓄深厚,自古乃关陇要冲,丝绸之道,商周古邑知名,具有广阔开发建设前景。1994年以来,全县紧紧围绕“旅游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主题,保护建设并举,按照“一城四线八景区”的规划,建成了“碣坊迎客、灵台雄风、广场新姿、宏钟远鸣、琼阁揽…古密须国遗址在县城西50华里之百里镇。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康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密姓望出太原郡(秦代置,汉为太原国,后又改为太原郡,治所晋阳,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中文名称

灵台县

外文名称

Lingtai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甘肃省平凉市

下辖地区

5镇、8乡、1街道

政府驻地

中台镇

电话区号

0933

邮政区码

744400

查看更多信息

获取投资政策
一键获取
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
资讯中心
招商机构
产业园区
政府机构
载体资源
土地数据

报告定制

更多

投资咨询

投资反馈

咨询热线:400-168-6016

留言咨询

姓名

手机号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