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简介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径 105°20'-106°05',北纬35°01'-35°45'。东、北与宁夏隆德、西吉县接壤,西、南与通渭、秦安县毗连,西北与会宁县为邻,东南与庄浪县相依。县境南北长 81公里 ,东西宽 68.75公里 ,总面积 2193平方公里。东距平凉 110公里 ,西至兰州 220公里 ,312国道横穿腹地,素有"陇口要地"之称。目录1 基本概况2 历史革沿3 行政区划4 地形地貌5 地理气候6 自然资源7 经济发展8 社会事业9 历史人物10 文物古迹11 旅游景点12 民俗风情13 静宁特产静宁县 - 基本概况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总面积2193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04年)。静宁,是羲皇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灿烂的历史,给静宁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独有的文化遗产。这里有秦汉时期的古成纪遗址、庙儿坪古文化遗址、靳寺汉墓群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处,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存146处,有明代建筑群静宁文庙、清真寺,有气势宏伟、古朴典雅、规模宏大的成纪文化城,有风景秀丽的西岩寺山、九龙山,有奇峰错列、幽谷盈香的仙人峡,有红军胜利会师地界石铺长征纪念馆……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荞麦、莜麦、高梁等粮食作物和洋芋、豆类、胡麻、油菜、苹果、早酥梨、蔬菜等经济作物。 [1]静宁县 - 历史革沿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 (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力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 “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商周之际为戎羌之地。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秦国势力达到县境。周郝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县境属之。秦属陇西郡。西汉时,在今静宁县域置成纪、阿阳二县。成纪在南,治所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东南约半公里处;阿阳在北,治所在今静宁县城南附近。此后成纪县历东汉、三国和西晋、十六国时期,北魏时一度被废,到北周复置,中经隋代和唐初,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因秦州地震,秦州州治由上 邽 (今天水)移至敬亲川(今秦安县北),成纪县治也由静宁县移徙敬亲川,与州治同城。汉唐时期,地处边境的静宁(即当时的阿阳、成纪二县)的兴衰盛败,同整个西北地区的形势浑为一体。一方面民族纷争,战火频仍,西汉有匈奴,东汉有羌人,十六国有 “ 五胡 ” ,隋唐有吐蕃,先后在西北地区与中原王朝逐鹿争雄,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另一方面,随着中原王朝国力的强大,边境各族人民的和睦往来和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经济文化又有过相对发展的时期。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线由长安西行,经甘肃的泾川、平凉、定西,过兰州,沿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南线由长安向西南经甘肃临洮、临夏地区到青海,再由青海扁都口进入河西到敦煌。静宁县地处 “ 丝绸之路 ” 东段之中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影响一定很大。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举兵北伐,灭了远在太原的北汉政权,统一了北方。但是雄踞于陕甘北部边境的西夏政权却与宋王朝南北对峙,始终是宋朝在北方的劲敌。地处边境的静宁,其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玮在陇山外之笼干川修筑陇干城(今隆德县城),作为抵御西夏的军事要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于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静边寨。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泾原路安抚使王尧臣奏准,以山外(指今六盘山)通边、静边、隆德、得胜四寨建为德顺军,以陇干城为军治。哲宗元 祐 八年 (1093年),置陇干县于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将德顺军治移陇干县,军、县同治一城。绍圣四年(1097年),筑威戎城。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人南侵,整个中国北部包括静宁在内没于金人的统治之下。金世宗大定年间,改静边寨为静边县,寻复为寨。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改德顺军为顺州,隶熙秦路。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德顺州,隶凤翔路,升格后的德顺州,领有陇干、威戎、治平、水洛、隆德、通边六县,其中前三县在今静宁县境,后三县在今隆德、庄浪境内。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改德顺州为静宁州,领隆德县,另将德顺州东部分置庄浪州,同隶陕西行省巩昌路。明初,静宁州领隆德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庄浪为县,和隆德县同隶静宁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县直隶平凉府,静宁州唯领庄浪一县。清顺治五年(1648年),庄浪县直隶平凉府,此后静宁无领县。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前明苑马寺,将安定监六营之地并入静宁州。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县治移安定监,遂割安定监属地隶通渭县。其时,静宁州下设二坊十二里。二坊即阜民坊、养民坊;十二里为泰安、乐土、遵教、仁和、义和、通化、广城、勤农、务本、从政、治安、更名里。民国 2年(1913年),改静宁州为县,全县分为5区,辖123村,隶书属泾原道。民国15年(1936 年),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划为6区、294保。1940年撤区,改为18个乡镇、164个保。1942年,静宁南8镇(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韩店,朱家店、宁阳和计都)划归庄浪县,将庄浪县广盈乡、云翠乡部分地区划归静宁。当时静宁有城关镇和威戎、仁和、新民、仁当、治平、甘沟、红寺、高界、单磑、云翠、殷平等12个乡镇、105个保。1935年9、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后途经静宁,毛泽东和一方面军总部在静宁界石铺曾作短暂停留。次年10月,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静宁,在界石铺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部分部队会师,进入陕甘根据地。 1949年8月6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大军,解放了静宁,属定西专员公署。 1950年属平凉专员公署。2002年平凉专员公署撤地设市,静宁县隶属平凉市。静宁县 - 行政区划县辖 5镇19乡、392个行政村、2320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4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45万人。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15人/平方公里。民族以汉族为主,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1210人,居住较为集中。城关镇、威戎镇、界石铺镇、八里镇、李店镇、城川乡、司桥乡、曹务乡、古城乡、双岘乡、雷大乡、余湾乡、仁大乡、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甘沟乡、四河乡、红寺乡、细巷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静宁县 - 地形地貌静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 1600- 2245米 ,地形为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 1098个,山梁总长 1652公里 ,主要山梁有 13条,以葫芦河为界,东侧系六盘山分支,西侧为华家岭余脉。地层以陆相岩层为主,部分地区有火成岩出露。土壤为黄绵土、黑垆土、红粘土、新积土、沼泽土等六个土类,黄绵土为主要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1.18%,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的山坡和梁峁。其中有机质含量为0.92%,全氮为0.072%,速效磷为8.24PPM,速效钾170.1PPM,适宜种植小麦、洋芋、糜谷、豆类、中草药等作物。全县梯田面积达到132.8万亩,人均3亩,梯田化程度达到90。静宁县 - 地理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气温 7.1℃ ,无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时数2238小时。降水分布时空不均匀,夏水较多,冬春较少,年均降水量 450.8毫米 ,可靠值 383毫米 ,年蒸发量 1469毫米 。河流以葫芦河为干流,东西两侧有高界河、红寺河、南河、甘沟河、李店河、甘渭子河等 9条支流,年径流总量2.86亿立方米。静宁县内已探明的矿产有:李店镇杜家大湾铁矿、仁大乡高家峡铁矿和老虎湾铁锰矿、威戎镇受家峡铅锌矿、城关镇和司桥乡交界处的白土岔粘土矿以及高界镇与会宁县交界处的罐子峡煤矿,资源有 10余种,铅、锌、铁、石灰石矿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静宁县 - 自然资源全县林木有 70多种,分属236科。杨、柳、槐、椿、榆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较普遍,川区多种植加拿大杨、北京杨、钻天杨、柳、槐,山区多植早旱柳、山杨、臭椿、白榆、槐,造林面积达到71.4万亩,森森林覆盖率8.9%。苹果、梨、杏、桃、花椒为主要经济林木,经过近几年的产业调整,逐步形成 了“南部苹果、北部梨”的发展格局, 果园面积达到 30.2万亩,果品总量达到7.3万吨。种植的药材主要有:党参、南沙参、黄芪、甘草等近40个品种。适宜种植的花卉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个品种。已发现的野生植物有:黄花、野韭、小蒜、苋麻、野胡麻、野荞麦等40个品种。野生动物,康熙年间仍见虎、熊、豺、鹿、黄羊、青羊、水狼多种。目前,发现的兽类有15种,鸟类27种,两栖爬行类13种,其他虫类多种。近年来,我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以猪、静宁土鸡和牛、羊为主。静宁县 - 经济发展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8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05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粮食总产量15.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9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创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静宁速度”、参与式扶贫等一批先进典型,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建设、水土保持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双拥模范县,各项工作连续四年名列全市前茅。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经营初见端倪。全县梯田面积达到 135.67万亩,人均3.13亩,梯田化程度达到90%;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038处,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1万亩;造林面积71.4万亩,森林覆盖率8.9%;全县公路总里程 2988公里 ,乡村通车率分别达到 100%和95%。区域特色产业迅猛发展,果、畜、薯等支柱产业规模扩大。全县果园面积达到30.2万亩,果品总产量7.3万吨,实现收入1.15亿元,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荣誉称号。生猪饲养量23万口,鸡饲养量107万只,大家畜饲养量13.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1.12亿元。全县洋芋种植面积20万亩,瓜菜6万亩,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探索总结出的新时期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县域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化工、地毯等行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体系。 主要工业产品有雷管、炸药、水泥、地毯、磷肥、白酒、农机具、印刷品、饲料等 15 类 70 多个品种。建成了化工公司、水泥集团、建筑集团、大红碗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财政支柱企业,培育形成了毫秒延期电雷管、新 4 号炸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和静宁烧鸡、鸿达磷肥、手工地毯、红富士果酒、鸿菲保健醋、大红碗方便面等地方名牌产品。 2006 年限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1 亿元,增加值 1.537 亿元,销售收入 30185.3 万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31 亿元。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确立了“项目立区、机制活区、以工兴区”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园区投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优化“三个环境”,吸引各类投资。至目前,已在园区内建成龙头企业和工商项目 82 个,完成投资 1.96 亿元,跻身全省乡镇工业园区序列。 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 1.31亿元。县水泥集团和化工公司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十强企业”,县建筑集团公司跻身“全国百强乡镇建筑企业 ” 之列。非公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注册登记个体私营业户 2634户,其中私营企业92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54亿元,占GDP的27.5%,财政贡献率15.3%。路大路食品集团进入甘肃省50强私营企业之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各种贸易洽谈活动,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52亿元,建成了大红碗方便面、家具汇展中心等30个招商引资项目。商贸金融全县现有 新世纪商厦、百货大楼、东关商场、供销超市、天丰超市、静宁家具汇展中心等较大型商场 9 处,西关综合市场、东关木材、烧鸡市场等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 26 处,小型商业网点 3000 多个。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亿元。 金融机构有工行、农行、建行、农村信用联社、农发行驻静办事处、邮政储蓄等 6 个,分支机构 57 个,从业人员 314 名,各类存款余额 7.43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6.94 亿元。建立了医疗、养老、人身、财产保险制度,保险服务领域全方位开拓,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定群众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建设加快县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威戎、界石铺等 8个重点乡镇为支点的城镇建设格局。县城规模达到5.6平方公里,建成了阿阳新村、西苑小区等8个居民小区,建成住宅楼144幢44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11.8平方米 ,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 18.9%。 供水能力达到 6000 吨 , 日供水量 1805.6 吨。供排水管道基本实现了管网化。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建成集中供热站 16 处,供热面积 55 万平方米,普及率达到 60% 。栽植风景树 3.2 万株,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4. 5 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6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0 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11.8 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16.1% 。城乡电话用户发展到 33000 部,多媒体上网用户 860 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7 部。 24 个乡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化,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与全国并网,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 36 个、病床 557 张,有卫生技术人员 1537 人,千人拥有医生 3.2 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6 %和 93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静宁县 - 社会事业静宁县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文化、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体育工作先进县和双拥模范县称号。教育事业静宁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县情,按照“尊重规律、强化职能、提高质量、服务经济”的总体思路,突出“加强小学、巩固初中、扩大高中、规范职中”的工作主线,巩固“两基”成果,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中建设,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健康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45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6所,职业中学2所,独立初中28所,小学343所,幼儿园3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6万人,教职工5696人。高考成绩连续29年居平凉市各县(区)之首。自恢复高考以来,共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学生3.1万余人。县职教中心达到A级标准,晋升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扫盲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等荣誉称号。初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工作格局。科技服务全县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种籽公司、良种繁育场、园艺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森林病虫防治站、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节水灌溉试验站、农机推广站10个技术培训推广单位。以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为骨干,以地膜覆盖、良种推广、温室种植、果园管理、新法养殖、节水灌溉等适用技术为主线,在全县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技术,科学技术不断引入劳动生产中,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科技在工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5%和48%。近年来,积极实施示范带动战略,建成了以城川林果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和大地滩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示范园等50个高新农业示范园,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技术致富。引进示范推广了果品套袋、水心病防治、花果调控、BN—2增高剂、果面打蜡等30多项农村实用技术,提高了科技服务“三农”的质效。通过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科技培训班等形式,培训农民约9万(次),基本实现了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申报了3项科技发明专利。1986年以来获省部级成果奖5项,地厅级成果进步奖37项。文化事业全县24个乡镇成立了全县健身领导小组,建成了界石铺、八里镇2个省级、甘沟乡等6个市级、石咀乡等6个县级示范文化站,全县文化站总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配有图书7万余册,有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器材400多套,80%的村建起了文化室,县图书馆藏书6万多册,订有报刊杂志60余种,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多件。建成威戎高台、界石铺书画、新店剪纸3个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文艺组织有45个。现代文艺创作繁荣,创作队伍逐渐壮大,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长年坚持写作的有10余人,其中省级作协会员4人、地级作协会员10余人,在《人民文学》、《星星诗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报刊杂志上有作品发表。文艺创作树立精品意思,完成了大型戏剧《梨花飘香》、《成纪汉子》、《山魂》和大型广场舞蹈《伏羲画卦》等剧目,多次获得省、市各类艺术节奖项。《静宁县志》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医疗卫生静宁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7个,其中县级4个,乡镇卫生院23个,村卫生室392个,个体及其它医疗机构163个;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3.57名;有病床688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4张,70%的村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89%,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城区达到90%,农村达到67.14%。孕产妇死亡率为62.02/十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7.95‰。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4%。自办广播电视节目两套,转播中央、省地及地方卫视节目28套。体育事业全县有篮球场地1422处,羽毛球场932处,排球场504处,乒乓球台1976付。成立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等8个体育协会。每年80%的村社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参加经常体育锻炼和种竞赛的人数达15万之多,学校体育锻炼达标保持在99.8%,达标率96.4%。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内外的各类比赛,夺得奖牌290多枚,运动员中有国家级4员。其中自行车参加全国和世界比赛的有11次,参加省地比赛的有14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有140多人。静宁县 - 历史人物静宁域内天地清淑,山河锦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块沃土养育了众多优秀的炎黄子孙,从古及今,廉能之吏,干练之才,代不乏人。从骁勇能战的抵夏壮士曲珍到横戈扫虏的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从备受康熙嘉谕的慕天颜到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李世军,从参与“公车上书”的王曜南到投身辛亥革命的受庆龙 ….. 无不光彩照人,辉映史册。李广 (? - 前 119 年)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南)人。汉文帝十四年(前 166 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 " 广以良家子从军 " 抗击匈奴,被擢为武骑常侍,匈奴称之为 " 汉朝的飞将军 " 。后为陇西都尉、骑郎将。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征讨,功名大显。后调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云中等郡太守。曲珍 (生卒年不详)字君玉,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世为望族。宝元、康定年间,西夏屡犯边境,他与诸父组织族人抵御,夏人不敢犯境。郭逵、赵 南征,珍为第一将,进兵至右江,剿抚并用,一举得广源等三州十二县,迁为西染院使。元祐初( 1086 ),拜为环庆路副总管,夏人进犯泾源,曲珍率兵击退。李 暠 (351年 — 4l 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 (今静宁西南)人。十六国时西凉创建者。400年 — 417年在位。 他是西汉名将李广的16世孙。 李暠少年的时候十分好学,通诵经史,尤其擅长文章义礼。也精通孙吴兵法,爱好武功,很小时就练就一身好本领。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宽和大度。后凉吕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县)令。有惠政会沙州 (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了,他被州人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封宁朔将军。北凉段业时,仍为敦煌太守,安西将军,领护西胡校尉。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联合六郡,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乃自立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将,西凉政权自此开始。吴玠 ( 1093-1139 )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玠少时沉毅,有志节,工于书,善骑射,北宋末年从军。靖康初,西夏犯边,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第二副将,因功累迁泾原路副总管。吴玠与金将对垒近十年,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蜀。吴玠喜读史书,通晓孙吴兵法,深谋善断,智勇兼备,遇敌不图小利,善于避敌之优势而扬已之所长,灵活运用战术,在战争中常处于不败之地。刘锜 ( 1098-1162 )字信叔,宋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是沪州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仪表不凡,善骑射,声如洪钟。宣和年间,命为阁门祗候。高宗继位,特授阁门宣赞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肃岷县),为陇右都护。绍兴三年( 1133 年)刘锜复职,受命为川陕宣抚司统制。后被命为江东路副总管。长期率兵与金军作战。 1161 年,刘锜被任命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绍兴三十二年,呕血而亡。吴璘 ( 1102-1167 )字唐卿。玠弟,少好骑射,喜读兵书,常随兄作战,英勇果敢,积功至阁门宣赞舍人。 1133 年,擢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节制阶、文。 1136 年,为行营左右护军统制; 1139 年初,升为都统制,是年,加授神龙卫士厢都指挥使。乾道三年,赠太师,追封信王,谥武顺。吴璘忠勇刚直,一生戎马倥偬,从卒伍到大将,代兄守蜀 20 余年,深得兵民信赖。璘慕天颜 ( 1623--1696 )字拱极,一字鹤鸣。清静宁州人。顺治三年( 1146 )乡试中举,十二年( 1655 )成进士。 1656 年初,任浙江钱塘知县,历任广西南宁府同知,后又任福建兴化府知府。 1670 年,授为江苏布政使。 1676 年擢任江宁巡抚,后加授兵部侍郎。李世军 ( 1901-199 )字汉三,静宁双岘人。 1924 年加入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任北京市党部分区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受孙中山之命,赴甘肃宣传《北上宣言》。民国 21 年( 1932 年),任国民党南京政府监察院简任一级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政治设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员会常委等职。 1984 年 9 月受任国务院参事之职。静宁县 - 文物古迹瓦垅纹玉琮是1984年出土,系墨绿和田玉制作,莹泽明彻,色度柔和,质地精良,为齐家文化玉器 (公元前 2000年左右) 的代表, 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的礼器。 该器高 14. 7厘米 ,孔径 6. 95厘米 ,端径 8. 2厘米 ,射高 1. 65厘米 ,重 920克 。形体呈圆角方柱,外方内圆,两端突射,器表四面以垂直凹槽为界,在四棱转角处琢雕宽带,宽带上又阴凿平行瓦垅纹十三道,若加以间隔瓦垅纹的十一道突起阳线棱,便呈现出阴、阳叠错的粗细线纹饰。玉琮的抛光工艺上,磨垅光洁而不留据、钻、凿、磋的痕迹,使得器形浑圆规整。黑彩禾纹曲腹盆1987年出土,为一级文物。通高 20.8 厘米 ,口径 30.5厘米 ,底径 12厘米 。宽唇沿,敞口,曲腹 内收,小平底。泥质红陶,色呈桔黄。口沿下至腹部饰黑彩禾纹,纹饰与原始祈农活动相关。器物整体色彩鲜明,线条柔和,纹样生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白彩圆圈纹尖底瓶1986年出土,为一级文物。通高 37.2厘米 ,口径 6.8厘米 。敞口,圆肩,尖底,腹部附一双小宽带耳。陶质属泥质红陶,色呈桔黄。颈肩部饰白彩重叠圆圈和弦纹,耳以下饰细绳纹。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大玉璧1984年出土,为一级文物。呈不规则圆形(又称璧羡),直径 27.3厘米 ,大体呈绿色,为祭祀祖先的礼器,属齐家文化。汉代盘螭蒲纹璧1974年出土,为一级文物。内径 4.3厘米 。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区、外区,内区蒲作底,涡纹凸起,外区浅刻四组盘螭纹,一周绳纹分界内外区。大体呈墨绿,杂有灰白石瑕,产生于汉代。 1996年9月被鉴定西汉漆耳杯(羽觞)1986年出土,为一级文物。木胎,漆表呈黑、红二色。饮酒器,又名羽觞。体形椭圆,两侧口沿处各附翼状月牙形耳。外壁面和口沿涂黑漆,内壁涂红漆。耳和口沿处饰曲折回纹、曲折三角纹及蝉纹。整体色泽鲜艳,轻巧精致。西夏铜官印1983年出土,为一级文物。方6.7 × 6.7平方厘米,厚 1.2厘米 ,连直柄纽通高 4厘米 ,重 545克 。印文为阴文,西夏字,九叠篆体,初步释为 “ 统中使印 ” 。柄顶端刻一西夏 “ 马 ” 字(即汉语 “ 上 ” 字),表示用印之方向。据考核,印与宋元丰七年( 1081年)十月发生的宋夏静边塞之战有关。明代虎字铜火筒1983年出土,为一级文物。体长 37.2厘米 ,口径 14.1厘米 ,尾径 9.6厘米 ,重 15千克 。体分大碗口、前堂、药室、尾銎等部分,筒身中铸两道束,筒身两侧有合范缝。身刻 “ 虎贲卫虎字拾贰号大碗口筒重贰拾伍斤玖两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宝源局 ” 三十字铭文。成纪古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城址总面积 25万平方米,城址为正方形,今存约14万平方米,西北部和东部残留城墙长 490米 。整个故城址压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上,在道旁、河滩和城址内,到处散布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还有部分唐、宋瓷片。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汉墓葬众多,出土了大量文物。 1974、1987年在王沟村清理的4座西汉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铁、漆等类文物500多件,珍品不少,如蟠螭纹青玉璧、变体云纹漆耳杯、 “ 司马源 ” 铜印等。在故城西南 1000米 处王家沟庙儿坪西汉墓葬区,先后发掘秦汉墓葬 5处,车马坑1处。墓葬出土大量秦汉文物(参庙儿坪墓葬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陇右大地震,成纪县被毁,县治南移至秦安显亲川。宋治平四年(1067年),名将郭逵又在成纪城废墟上筑治平寨。城址的西北,东北部至今残留400多米城墙。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 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开发利用潜力较大。静宁文庙静宁文庙位于静宁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3年),文庙位于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原建筑面积 18076平方米 。清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 1696年)重修。坐北向南,顺中轴线依次为先师庙门、戟门、大成殿,戟门内为四合院落。大成殿九脊顶,七开间,造型宏伟。戟门歇山顶,五楹。庙门作牌坊式棂星门。整个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整,造形独特,气势宏伟,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1993年3月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静宁清真寺位于静宁县城站院巷内,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 (1536年),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规模不大,约 700平方米 ,后来随着穆斯林人数的不断增多,自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以来,曾三次翻修扩建。建筑布局依西向东,以礼拜大殿、邦克楼、牌坊为轴线,南北两侧配有厢房。建筑全貌颇为考究,传说是聘请四川名匠仿效当年刘备金殿建造的。现存的礼拜大殿面积 390平方米 ,平面呈 "凸"字形,由歇山、悬山顶和两坡卷棚连接,建筑形式独特,古建筑中少见。中门上顶悬挂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赠送的 “ 见义勇为 ” 牌匾。对研究明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为静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之一,又是全县城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三忠祠三忠祠,也称乡贤祠,是为纪念抗金名将涪王吴玠、信王吴璘、武穆刘錡三位乡贤而修建的。明嘉靖二十七年在县城东郊外建 “ 三忠祠 ” ,乾隆五年知州杨国瓒重修,占地 10亩左右,坐北向南,祠院内北面建有大殿两座,一为 “ 八蜡祠 ” (稷神),一为 “ 三忠祠 ” 。清同治十年七月,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路过静宁,驻跸逾月,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吴、刘三将军时,刻立祭碑,正面刻 “ 功固西陲 ” 大字,碑阴镌有长文。祠殿门楹悬挂 “ 三将忠魂昭青史,千载功业祀春秋 ” 的楹联。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中条山战役中静宁籍阵亡将士李芳田、受天祐和上海战役牺牲的贾德利 3人,县政府奉命制忠烈将士牌位3座,供于三忠祠吴、刘三将军牌位之侧,每年清明节,由地方官民举行祭祀以示纪念。90年代中期,东关民众在峰台山重建 “ 三忠祠 ” 。静宁县 - 旅游景点五台山位于静宁县城南 1.5公里 处,原为翠屏山西峰,因山势五叠而得名。五台山自宋元在山麓 "湫池"旁始建乱石神庙起,先后建有真武庙、药王洞、文昌阁、子孙宫、香山洞、磨针洞等处祠宇。庙宇建筑造型奇特,殿宇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亭台洞窟,小巧别致,结构严谨。面山乔灌木盘根错节,以丁香为主的野花遍布山坡,其它杂树野草夹于其间,景色宜人。山间道路蜿蜒崎岖,攀山而上,奇峰危崖,引人入胜。景区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 6万平方米 ,是一块待开发的旅游热土。九龙山位于静宁县八里乡,海拔 1998米 ,属祁家大山余脉,相传,汉刘秀起兵西行讨伐隗嚣曾于此避难得救。光武帝登基后钦题 "救龙山",遂得名。山体蜿蜒起伏,与西岩寺山遥遥相望,右侧成环抱状,有藏龙卧虎之势。山上树木茂密,庙殿亭阁较多,是旅游、避暑的胜地。每当春回大地,九龙山上野花竞放,蜂蝶飞舞,古椿百态,状似蛟龙出水,玄鹤展翅,犹如耕农扶犁,宫娥掌灯。至秋高气爽,登高极目,山势开阔,阡陌纵横,田园织绵,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真乃一处佳景。西岩寺山位于静宁县八里乡,距县城约 三公里 ,山势连绵起伏,由北向南延伸,最高峰海拔 1964米 。北魏时期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而得名,是静宁最早最大的道教圣地。山上气候宜人,草木茂盛,奇花异草遍野。已恢复修建大雄宝殿、玉皇洞、菩萨殿及塑像 26尊,存有壁画36幅,收藏部分汉砖瓦、枯木化石等重要文物,是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文屏山文屏山在静宁城南 1.5公里 处,又称娘娘庙山,东与峰台山相望,南和五台山毗邻。山上建有十一殿、两楼、两亭、两庙、一洞、一天梯。三月满山青翠,玫瑰花绽放,从陡峭的山坡,沿杨柳绿绿的幽径,弯弯曲曲的小道顺山盘上。山顶和山坡上各种山花盛开,五颜六彩,蝴蝶翩飞,蜜蜂繁忙,真是鸟语花香,美不胜收。站在山下望山顶,庙宇楼亭矗立山头;站在山顶看山下,一泓清水绕山前。每年古历的 七月十二日 ,是文屏山庙会之日,庙会期间,每天游人达万人以上,热闹非凡。仙人峡位于静宁县城南 25公里 处,葫芦河流经峡谷,自然景致奇异,人类古迹斑斓,极有开发前景。峡谷南北长百里,东西宽数丈,幽谷窄隘,众壑纵横,有天然拱桥 "仙人桥"、"一线天"、"龙马城"、"天宇崖"等景观,是钟灵毓秀之圣地。仙人峡与传说的伏羲、女娲降生地成纪水及成纪城仅一山之隔,因龙马出、仙鹤翔而显神奇,因伏羲女娲居处而闻名于世。 仙人峡是葫芦河流经的最大峡谷。峡谷里景致奇异,人类古迹斑斓,而且还有无数瑰丽的神话和奇妙的传说。烽台山是我县充分利用烽台山地处城的优势,把农业深度开发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建成的集植树造林、兴水节灌、观光农业、旅游娱乐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园。该园区涉及城关、八里两镇 3村,总面积6500亩。根据当地传说和史料记载,结合宣传成纪文化,建成了仿古山门、伏羲大殿及3处观光亭,维修了古城墙,建成了烽台山庄。栽植红富士苹果、美国潘桃、黑宝石李子、黄金梨、凯特大接杏等果树经济林3450亩,直柳、云杉、侧柏等各类高档绿化树89万株,配套修建了莲花喷泉、游泳池、旱冰场等娱乐设施,增强了公园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园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使整个山体得到了全面绿化、美化,初步建成了四季长青、风景宜人的县城新景点。成纪文化城成纪文化城位于静宁县城中心地带,是静宁县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之一。由中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和高级建筑师左国保等专家设计,占地面积 66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伏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局、旅游局、档案馆、八卦坛和石刻碑廊。整个建筑为秦汉建筑风格,高大宏伟,古朴典雅,内涵丰富,环境优美。成纪文化城已成为弘扬研究成纪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珍珠林珍珠林位于古城乡兴隆山上,面积 50多亩,景区树木茂盛,树种繁杂,以稀有珍珠树为主,各种花草生长于灌木丛中,形成了典型独特的珍珠林小气候。建筑物为隋唐时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萨洞、菩萨大殿、钟楼、药王殿等古建筑,有大小神佛像36尊,历来是道教、佛教活动的场所。吸引着大量前来旅游观光的人群,发展旅游前景十分广阔。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位于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紧临国道 312线,交通便捷。1935年10月,红军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界石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宿营,并召开群众大会,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足迹。纪念馆由刘澜涛题写馆名,占地 2384平方米 ,建筑面积 272平方米 ,设有 4个展室,陈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博古、彭德怀等长征时期珍贵图片40余幅,以及红军用过的电话机、铜灯、办公桌等实物16件。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和旅游胜地,每年有大量游客、学生到此观光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静宁县 - 民俗风情生活习俗居住山区向阳、避风、背山而居,旧时多住窑,川区多房少窑。清及民国时期,富人家筑堡居住。现代农村多住顺水 " 一面坡 " 形土墙瓦房、砖瓦房。院内房屋布置,上房居中,与大门基本相对。饮食旧时均以杂粮为主。 80 年代后,主食小麦辅以杂粮,以面食为主。好熬 " 罐罐茶 " 喝,有泼散祭祖习俗。陈设农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厢、室内挂字画中堂。婚嫁礼俗有:提亲、订婚、纳采、迎娶等。民间艺术主要有社火、歌谣、剪纸、刺绣等。社火多在春节期间和特大喜庆日子演出。有舞台表演、地摊子和由狮子、龙、高跷、旱船、高台组成的社火队三种表演形式。耍社火时,要 " 说仪程 " ,表演曲子戏 、小曲、狮子、马社火、纸马、跑驴、小车、高台、龙灯、旱船、高跷和皮影等节目。歌谣、谚语、民间故事十分丰富。《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鸟鸟自由配成双》、《有吃有喝心里舒坦》等歌谣流传较为普遍。《十 杯酒》、《四大节》、《十里墩》、《送干哥》等,曲调节奏奇特,在民歌中极为罕见。整理出的谚语约 300 条,涵盖了气象、节令、农事、思想、修养、社交、生活等方面内容。剪纸是静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每逢节日(主要是春节)或有喜庆事时,妇女用彩纸剪成各种花、鸟、虫、鱼或人物,贴在窗格上(叫窗花)、门棂上、墙壁上(叫墙花)作为装饰。新店甘坡村的剪纸最出色。刺绣多在枕顶、袜跟、鞋头、兜肚上,其中 " 绣花枕头顶 " 是刺绣工艺中的精品。刺绣古雅艳丽,保留着独特的民族艺术风趣,绣工细而不滞,图案线条奔放自如,确为雅俗共赏之珍品。农耕习俗静宁,以农耕为主,也兼营养殖、林业、园艺和家庭手工业。因之,静宁民众的生产习俗,是和这些生产门类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的。农谚云: “ 九九尽,开耕种 ” 。古历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川地、山地、塬地大都解冻,春田按时序开始播种。春播的夏田作物有麦类:小麦、大麦、青稞、旱稻;豆类:麻、白豌豆、扁豆、蚕豆、回回豆;油类:胡麻。春播的秋田作物有:高粱、玉米、糜子、谷子、洋芋、莜麦、荞麦(苦麦)。春播的饲料作物有:苜蓿、燕麦、草秫秫等。动 农 开始播种的第一天,称 “ 动农 ” ,即开始动农活,亦称 “ 动龙 ” 。因二月为 “ 龙抬头月 ” ,龙为水神,庄稼丰收,需要龙神泽润,故在第一次开始播种时,要举行简单的 “ 祭龙 ” 仪式。全家人牵上耕牛,找上耧、耱、锨、枹子等劳动工具,背上种子,端上香火纸炮,酒茶来到地中心,首先架起耕牛,在地心耕一个大 “ 田 ” 字或一个大圆,象征粮囤。然后,全家跪在田字或圆中心,烧香化表,奠酒泼茶,顶礼膜拜,祈祷龙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祭祀结束,开始播种。农谚占候 农谚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关于农事生产的一整套科学规律,反映在各个农事阶段。平凉农民的农谚十分丰富,他们借助这些口承下来的生产经验,指导完成一年的生产。静宁县 - 静宁特产静宁烧鸡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是静宁传统名食。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静宁烧鸡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馈赠亲友,莫不为人称绝,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补佳品。人们形容“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具有近百年的加工卤制历史。选用国内27个地方优良鸡种和静宁土种鸡为原料,配以各种佐料精心卤制而成。个大丰满,肉质鲜嫩,清香味美,风味独特。其体大肉多,色泽金黄,食而不腻,鲜嫩醇香,风味独特,久负盛名。被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和甘肃省"地方名优小吃"、"质量信得过产品"。凡到静宁的人们都有一种不吃静宁烧鸡不足以饱口福之感,竞相购买。目前,全县烧鸡加工经营户发展到80多户,年加工销售量100万只以上,不仅畅销省内,而且销往周边省区。

中文名称

静宁县

外文名称

Jingni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甘肃省平凉市

下辖地区

10镇、14乡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电话区号

0933

邮政区码

743400

查看更多信息

获取投资政策
一键获取
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
资讯中心
招商机构
产业园区
政府机构
载体资源
土地数据

报告定制

更多

投资咨询

投资反馈

咨询热线:400-168-6016

留言咨询

姓名

手机号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